2025年9月9日,備受矚目的常泰長江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標志著中國橋梁工程再次刷新世界紀錄。這座橫跨長江、連接江蘇常州與泰州的“鋼鐵巨龍”,其主航道橋以1208米的主跨跨度,成為全球跨度最大的斜拉橋,開啟了現代橋梁建設的新篇章。
作為一座公鐵合建的雙層復合型過江通道,常泰長江大橋上下層鋼橋面鋪裝總面積超過25萬平方米,相當于33個標準足球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工程規模與技術集成能力。而在這項超級工程背后,一項關鍵材料的創新應用尤為引人注目——碳纖維復合材料拉索的首次大規模使用,成為大橋實現突破性設計的核心支撐。
據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現場指揮長李鎮介紹,大橋在設計與施工中實現了多項“全球首創”。其中,采用“鋼—混”混合結構的空間鉆石型橋塔,不僅提升了結構剛度,優化了受力性能,更實現了美學與功能的完美融合。而在材料革新方面,項目團隊首次將碳纖維筋材制成超長、輕質、高強度的復合材料拉索,成功應用于斜拉橋的關鍵承力部位。
這一突破性應用,有效減輕了橋梁整體自重,降低了對基礎結構的負荷需求,同時顯著減少了橋梁的伸縮變形,提升了耐久性與抗疲勞性能。相較于傳統鋼索,碳纖維復合材料具備更強的抗腐蝕能力,尤其適用于潮濕、高鹽霧的江海環境,大幅延長了橋梁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后期維護成本。
此外,建設過程中還廣泛應用智能化施工裝備,如履帶式和龍門式絞吸機器人,實現了在復雜水下地形中的精準作業,展現了現代橋梁建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趨勢。
常泰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完善了長三角地區的交通網絡布局,更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具有深遠意義。而其在材料領域的突破——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成功應用,更是為未來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
隨著全球對基礎設施耐久性、輕量化和可持續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碳纖維復合材料憑借其高強度、輕質、耐腐蝕、抗疲勞等優異性能,正迅速成為下一代橋梁、隧道、建筑乃至新能源設施的關鍵材料。此次常泰大橋的成功,不僅驗證了其在超大跨度橋梁中的可行性,更將加速碳纖維產業鏈的國產化與成本優化進程。常泰長江大橋的通車,不僅是一座橋的落成,更是中國基建邁向“材料自主、技術引領”新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來源:互聯網資訊